近日,朋友的朋友的孩子考北大研究生不成功后找我咨询出国留学的选择,我与这个来自北京非常知名的211大学毕业生谈了1个多小时,她很愉快的选择留学英国。
我不禁反思, 在大学学习要学什么?学一车知识然后几年后再“卸载”?
作为父母,作为老师肯定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
学习是为了生活和工作,所以要学习的至少要能够学会学习、能够明辨是非、能够辨识机会、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让一生受益!
多想想!
十字路口,转左、转右、前进、后退都是一种选择,不同的选择结果会相差十万八千里,思维决定选择,选择决定结果。对的思维让一个人走向人生高光。
上面提到这个孩子考研一事值得深思,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做正确的思考,走高光的路。如果她在考研前思考多一点,那最近所经历的烦恼、忧虑以及她父母的担心都不会存在。
两手准备更香
面对国内考研失利的现实后才恍然明白,要考虑出国升学。
如果在她大二甚至大三时候有深思的话,她可能直接选择出国升学;如果她采用“保险”思维的话,可以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多花一点精力考雅思,多花点时间找一个靠谱的留学中介代为她办理留学所需的相关文件,齐活儿!
其实学雅思对考研的英语也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考研不成功,至少有国外的好大学等着,节省一年的时间不香吗?
嗯!香!
想想再动呗!当我们每次谈到思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不同思维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如果是这个学生我会怎么做才能从朋党思维和从众心理中跳出来看考研之路的选择呢?
从众心理害死人!
先看一组数据,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457万,其中 422.16万为应届毕业生,说明多出来的34.86万的考生是留存下来二战甚至三战的往届毕业生,而2022年计划招生人数仅为110万,录取率24%左右,这其中还包含了保研生和推免生等,有多少民办本科生能够上岸呢?难上加难!
从上面的数据也可以分析出,判断有95%的双一流高校和一本应届毕业生决定考研是合理的,注意,双一流高校一年的毕业生就超过一百万了,往届二战的学生中这一群体的比例也会很高。
这说明什么?110万招生人数被绝大多数双一流毕业生垄断了,然后还有一本的学生虎视眈眈盯着剩余的名额。二本学生上岸的机会就太少了。偏偏的民办本科学生打算考研的比例也很高,大约在70%-80%的区间。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考研本身是红海,血淋淋的红海。为什么每一个本科生都要考研?似乎不考研就是另类。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每个学生都在考研,考不上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其他的选择。以自我麻痹的心态做出考研的决定来的最容易,和大家一样就好了,自我陶醉的思维让学生觉得我可能会超常发挥,我可能会被录取,这样的陶醉太甜蜜,但面对现实的结果却有点苦。为什么在准备考研的同时不投资一点点的时间同时准备出国这个双保险呢?
前面分析的是考研选择面对的现实,很多人会考不上研究生。其实考研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去英国读研一年内学成,其他国家一般是一年半,当留学归国的时候,同龄的国内研究生还要晚一年半到两年才开始工作,这意味着加薪、晋升比国内同龄的研究生要早一年半到两年。
留学是短期的异乡漂泊,它自由而又开放,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宽容态度。留学的价值在于视野的扩大和视角的增加,在于思考方式的变化和认知能力的提升。相比之下,曾经漂泊他乡的留学生心态会更好些,意志更坚强,待人接物更宽容。
2022年研究生招生110万,意味着毕业时有110万人在竞争同样的岗位,又一次的红海。出国考研的人数很少,而且因为出国的经历让人更加成熟,学会质疑和独立思考,真正体会到大千世界丰富的可能性,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思考的方式更有深度而受公司的青睐,这就是蓝海。
思维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路在脚下,梦在远方,亲们,请给自己多些时间好好思考,找准自己的路!
有关这名学生的情况以及和她的对话在另一篇微信文章“考研?出国?人生要选对赛道”。
END
○ 好书推荐 ○
本文源于《德威教学法探索与实践》一书,该书借鉴新加坡办学经验,理论结合实践并通过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的教改项目,与金审学院合作在民办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与方法上行之有效并取得成绩。如您对本篇内容感兴趣,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留下您的信息,我们的工作人员会通过邮寄的形式将《德威教学法探索与实践》一书送到您那里,欢迎您的阅读。
注:每周前五名提交信息人员,由联威方承担邮寄费(截止时间7月30日)。
↓ 扫描二维码
(或点击图片长按识别)
○○○○
○ 往期推荐 ○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不错,还请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看到